第一书记刘勇:扶贫攻坚 情满柴城
发布日期:2019-06-26 09:00:38 来源: 作者:

第一书记刘勇(左二)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讲好晋中故事,晋中市开展新闻战线“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采访活动。
  在素有太行山上“小延安”之称的麻田镇,我们感受到了老区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唱响了新时代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人壮歌。麻田镇柴城村第一书记刘勇的事迹,吸引了记者们的目光。
  2015年8月,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山西国际大厦财务科长刘勇,被组织选派,前往晋中市左权县麻田镇柴城村担任第一书记。
  5年时间,他从孤立无援到颇受欢迎,从无法适应到全情投入,热心的村民,淳朴的民风,逐渐融入了刘勇的生活,感染了他的心灵,也积淀了他对柴城村的深厚情谊。
  2018年,左权县顺利脱贫摘帽。柴城村先后被评为镇党员示范基地、县先进党支部。
  刘勇先后被评为2016年县优秀第一书记,2017年单位精神文明个人、突出贡献个人,2018年单位优秀共产党员、县优秀第一书记。

 

从孤身一人到信任有加

  2015年8月15日那天,经过3个多小时颠簸,刘勇来到了扶贫所在地左权县麻田镇柴城村。这个陌生的小山村由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217户,556人口,有贫困户93户、贫困人口258人。贫困人口接近一半。在此之前,在城市里长大的刘勇,从没有过农村生活经验,对老区贫苦程度并没有概念。
  第一次和村干部见面,村主任直截了当说村里的困难很难解决,言语中有诸多的不信任。“听到这些话,感到了孤单和压力,以及开展工作的难度。”
  村委会办公室工作环境更糟,外面刮风,房内屋顶掉土,老鼠乱窜,马蜂乱飞,蝎子随处可见。第一次开支部会,全村35名党员,大多是老弱病残,村支部书记在喇叭里叫了几回,才勉强来了五六个人,支部建设不健全,管理涣散。为争当贫困户,村民相互比较大吵大闹。
  刘勇刚到村里工作,既没有资金,也没有项目,局面一时无法打开。深夜躺在床上,他就给自己打气鼓劲,既然来了,就要咬牙挺住干出个样子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刘勇驻村第一件事,就是和村两委挨家挨户排查,起早贪黑,连续一个星期,走遍了全村的每户人家,嗓子说哑了,水都顾不上喝。
  摸清基本情况,他就开始着手处理村里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长期得不到落实的坝堰款。这个问题不仅影响村里的正常工作,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村民为此常年上访告状,反响强烈。刘勇了解情况后,反复与村民进行沟通,协调各方关系,跑市、县相关部门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刘勇记不清多少次奔波在市里、县里和乡里的路上,也记不清找了多少相关人员和相关部门商谈,自己还垫付前期费用,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10个月,柴城村多年悬而未决的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左权县是全省国定贫困县之一,也是红色革命老区。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曾在麻田驻扎5年之久,留下了多处红色遗址。太行山革命根据地麻田碑林园就建在柴城。这里水资源缺乏,山大坡广,地少人多。在评贫困户时,刘勇严格按要求和程序,精准选出贫困户。公平、公正地解决了“帮扶谁”的难题。通过一件件小事,老百姓渐渐对刘勇和党支部有了信心。
 

重视党建不忘筑牢堡垒

  老区人民是淳朴善良的,刘勇慢慢地走进了老百姓的心里,成为村民信任的第一书记。要想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打开了局面,还要筑牢堡垒。
  刘勇以丰富多彩的党日主题活动为契机,邀请省政府领导进村上党课,提升党员觉悟意识。以加强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要抓手,与村两委班子主动探索实践,总结出了“党建+”工作方法。柴城村全面标准化完善了村党员活动室、党建展示室、党建书屋等党建阵地建设,实现了“一旗一词两图六栏十制度”全部规范上墙,健全了基层党组织党建目标、学习教育、组织生活、党员管理、档案管理等20多项工作制度和党务公示制度。
  此外,刘勇还和村支部注意培养愿意干事、品行端正的年轻人,积极发展党员队伍,为村党支部注入新鲜的血液,为柴城村的发展培养优秀后备力量。“只有把基层党建抓起来了,把党员队伍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刘勇说。
  与“两学一做”学习紧密结合,提出五行理念,浅显易懂地把党建工作和实际工作相结合。(金)要有铁的纪律、(木)发展有当地特色的果木业、(水)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青山绿水、(火)通过发展让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土)大家携手努力建设家乡,让每一位村民都记得这片土地,记住这里的乡愁。以这种浅显易懂的方式,讲给党员和群众听。
  筑牢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根基,使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加强。刘勇始终牢记组织重托,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把强班子、带队伍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聚焦聚力抓产业、引项目、谋发展,使贫困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明显改善。
  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先后共投资60余万元,为村里修建了3000米核桃林田间路,维修了人畜饮水工程,修缮并增加40盏太阳能路灯,建成老年日照中心,还联系省体育局在村文化活动广场组织安装了十二项公共运动器械。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村容村貌得到极大的改善。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按照帮扶村五年规划部署,以发展村合作养殖社、核桃干果提质增效、光伏扶贫为突破口。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经营模式,由党员带动贫困户成立规模1000头的养猪合作社,2018年10月实现首批分红,34户贫困户每户分红3000元。发展良种核桃基地385亩,每亩增收50斤,每年增收15余万元,还复壮老棉核桃树1468株,每年增收23万余元,两项收入共计38万余元,覆盖贫困人口196人,户均年增收2000元;成立规模300千瓦的村级电站,每年近10万元的电站收益中,村集体制定分配方案,让全村百姓都能享受到扶贫成果。2018年柴城村贫困发生率降为零,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2项以上帮扶措施,户均稳定增收5000元。
  2017年5月,柴城村脱贫攻坚工作被中国网报道。2018年,柴城村被评为县文明村。
 

从度日如年到亲如一家

  2019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年。刘勇信心满满地介绍说,柴城村2016年已整村脱贫,近年来,多措并举,投资48万元建设坝堰水利工程、投资25万元建设人畜饮水工程、投资20万元进行村容村貌改造、投资40万元建起千头养猪合作社、投资10万元建文化广场,群众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红火。
  在扶贫日记中,还记录着刘勇刚来柴城的印象:……我对驻村的艰苦虽然有一些思想准备,但还是出乎我的想象。我被安排在一个农户家吃住。吃的粗茶淡饭,不见肉腥,稀饭里加盐,难以下咽。住的房间冬天盖两床棉被,穿着毛衣在被窝里不敢翻身,偶尔一翻身,冰凉的枕头挨住脸,就被冻醒……
  回省城一趟,成了一件头痛事。凌晨5点到三里外的麻田镇,每天只有一趟班车,要晃晃悠悠坐5个多小时才能到太原。到冬天更痛苦,迎着刺骨的寒风,戴着棉帽,套着大衣,要找老乡骑摩托车送到镇里,再坐长途汽车,中午1点多才能到家。回村里时,只能坐中午1点出发的班车,下午6点才能到镇里,一路颠簸、一路风尘,有时堵车,晚上八九点才能到村里,腰酸腿麻,还得步行半小时才能回到村里。每到这个时候,总有一种凄凉之情油然而生。
  5年来,刘勇往返城市和乡村,行程近10万里地,经常踏着朝露出发,迎着月光回家。有时一个人被堵在高速路上,冷嗖嗖黑魆魆,焦急而无奈;每回到村里,年迈的父母的电话总是第一时间到达,那份牵挂令刘勇心酸;还有妻子的千叮咛万嘱咐,到了楼下,回头看她还站在阳台上挥手……当看到贫困户分红时的笑容,那些苦和累都足以告慰。
  2016年,在刘勇的倡议下,所在单位组织送温暖到村活动,300多件20余包衣服经过仔细筛选、整理、打包后送到村里。自此,他建立起省城单位与扶贫村的桥梁,通过一次次捐助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基层贫困状况,对脱贫攻坚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因病致贫的村民李丽珍,家庭条件不好还患有“两癌”,除去报销的医疗费用,治病所花的路费、饭费等杂费成为她的生活负担。刘勇多次奔走省妇联、县妇联,帮她争取救济名额,增强了她战胜疾病、困难的信心。贫困户李玉廷为表达感激之情,送来“精准帮扶促发展,群众工作暖人心”的锦旗。
  “只要一心想着群众,一心为了群众,就一定会得到群众的信任与拥护。老乡们的那句‘刘书记,我们相信你,我们等你的答复’是我干事前行的最大动力,只要我力所能及,只要有一线希望,我都要努力做好,坚持到最后。”刘勇说得云淡风轻,但其中艰辛,外人难以全然明白。
  2018年春节前夕,柴城村群众在自发组织的联欢会上录制微信小视频向刘勇拜年送祝福。有村民还自发创作了歌曲——《俺们村的带头人》,歌词写道:“左权麻田柴城村,来了个书记叫刘勇,驻村帮扶三年多,任劳任怨为村民,为大家你舍小家,一心一意为的是咱老百姓……”朴素的歌词传达出群众对第一书记帮扶工作的认可与称赞。
  这是广大群众对第一书记的肯定和鞭策。春天核桃树发芽,满眼的希望;夏夜和老乡们围坐小院,畅聊村里的发展;秋天到处是老乡们忙碌收获的身影;冬雪后那美丽静谧孕育着希望的小山村。“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有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斗,有满载收获的喜悦。”刘勇不改初衷,激情满怀。扶贫的5年岁月,他守着这份初心,带着这份使命,与柴城村的老百姓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奔小康。
 

本报记者 周俊芳 文/图

 

【免责声明:本网有部分文章是通讯员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对相关文章进行删除或其他方式处理 。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站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站不承担责任。谢谢监督!】